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,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不少热词、新词,其中“工匠精神”一词充满了传统色彩和源远流长的意蕴,让人耳目一新,引发了代表委员与公众的热议。回顾报告,总理这样说道: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、柔性化生产,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。 “工匠精神”的内涵 在过去,我们一提及“工匠精神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德国,德国有很多企业是百年老店,长期生产某种产品,他们的工人,很多世代做一个工种,手艺代代相传,他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,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,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。所以德国的产品,是世界公认的质量过硬,“德国制造”历经百年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,这一切无不得益于它们百年来对产品的执着和创新意识。 由此,“工匠精神”简单来说就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精雕细琢,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理念。深究其精神内涵则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: 首先,是精益求精的理念。注重细节,追求完美和极致,不惜花费时间精力,孜孜不倦,反复改进产品,把99%提高到99.99%。 其次,是严谨、一丝不苟的方法。不投机取巧,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,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,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。 再次,是耐心,专注,坚持的信念。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,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,无论是使用的材料、设计还是生产流程,都在不断完善。 最后,是专业、敬业的态度。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,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。 其实,这样的“工匠精神”早在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就已出现,当时西周曾设立“百工制度”,古代“中国制造”闻名远近,远销海外。而在今天的中国,“工匠精神”却显得难能可贵,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与投入,更多的耐心与专注。 |
联系我的时候请说明是从三千网看到的信息,谢谢。